企業名稱:內蒙古正能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戰略合作電話:0477--8963561
產品銷售電話:0477-3856111 15647735888
伊金霍洛旗辦事處電話:0477--8963561
郵箱:znjt_2011@163.com
地址: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匯能煤電煤化工園區
網址:www.pbyj83.cn
5月1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 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出席發布會,介紹藍天保衛戰工作進展。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并共同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打贏藍天保衛戰,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是做出的重要安排部署,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期待。
劉炳江:2019年,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各相關部門深入貫徹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狠抓各項任務的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加快重點行業深度治理。持續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累計達8.9億千瓦,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86%。發布VOCs無組織排放、制藥工業以及涂料、油墨等排放標準,基本建成VOCs排放標準體系,1.2萬家企業完成治理任務。推動全國222家鋼鐵企業啟動超低排放改造。
穩步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持續降低,2019年全國煤炭消費比重降至57.7%,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增至23.4%,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重點區域每小時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基本清零。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范圍進一步擴大,實現“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蓋,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萬戶。
開展秋冬季綜合治理攻堅行動。連續三年在三個重點地區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細化每個城市改善目標和治污項目,確保任務明確、責任到位,并逐月通報。經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圓滿完成,其中“2+26”城市、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超過10%,重污染天數分別下降超過30%;三個區域秋冬季環境空氣質量均為近三年最好水平。
摸清了重污染天氣成因。2000多名優秀科學家和科研人員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順利完成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以PM2.5為特征的大氣重污染成因。構建了國內最大的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定量解析了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化學轉化對大氣重污染的影響并形成科學共識;開展“一市一策”駐點研究,“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為“2+26”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決勝之年。我們將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策部署,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優化調整,協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推進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實施重點治污工程。積極推進VOCs和NOx協同減排,加大重點行業VOCs和工業爐窯綜合治理力度,加強移動源污染防控。全力推動“2+26”城市平原地區農村完成煤改清潔能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大宗貨物運輸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等三大工程,既推動空氣質量改善,又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
媒體問答
劉炳江:《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近年來,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穩步推進,取得積極成效。到2019年,PM2.5未達標的261個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23.1%,全國337個城市重污染天數下降了36.6%,提前一年完成下降目標,年底前完成PM2.5目標已成定局。
關于優良天數比率目標,五年要提高3.3個百分點,即相當于337個城市均要提高12天。2018年為79.3%,已經完成了總目標的79%,但去年7省遭遇五十年不遇的長達三個月高溫熱浪,干旱少雨極端氣象條件,臭氧濃度大幅上升,雖然給完成“十三五”目標增加了困難。但今年1-4月,優良天數比率同比增加了5個百分點,為剩余三分之二時間打下良好基礎,只要不出現極端的天氣事件,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完成。
目前,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期,要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順利收官,我們仍面臨著許多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PM2.5濃度依然較高,雖然今年全國PM2.5濃度普遍下降,但“2+26”城市的PM2.5濃度仍然較高,2019年達到57微克/立方米。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周邊出現了兩次重污染過程就是典型案例。
二是臭氧污染逐漸顯現,臭氧濃度逐漸上升,成為僅次于PM2.5的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去年7-9月,全國多個省份出現高溫少雨的氣象條件,導致O3濃度同比大幅提升,超標天數明顯增加。今年夏天如果再出現類似的氣象條件,將對完成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帶來較大影響,絕不能掉以輕心。
三是結構調整難度較大。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末端治理空間和減排潛力越來越小,未來工作重心將逐漸轉向結構優化調整。而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用地結構偏粗放等問題尚未根本改變。宏觀上,這些結構優化調整任務是促進高質量發展、拉動有效投資、補齊短板,實現經濟環境雙贏的重要舉措;但微觀上,具體到每一個項目上,都是“難啃的骨頭”。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深入貫徹《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具體要求,繼續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推動PM2.5和O3協同治理,實施夏季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和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完善藍天保衛戰專項督察機制。
最后,我想說的是,雖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但“越是艱險越向前”,在各地各部門通力合作下,我們有信心全面完成各項既定任務目標,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
賀克斌:剛才您講到了兩個方面問題,第一是疫情期間出現重污染天氣的原因,第二是總基金攻關項目的情況。
截至目前,已經摸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成因,主要可以概要成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我們知道“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這一種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強度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另外這個區域里邊,還存在著大量鋼鐵、焦化、玻璃等企業,主要生產工序是不可中斷的,所以它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減排。
第二,最近幾年氣侯變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氣象條件的趨于不利,這是區域的秋冬季大氣重污染天氣過程形成的重要誘因。在京津冀和周邊地區是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半封閉的地形,屬于弱風區,秋冬季經常出現我們講的“暖蓋”現象,所以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積累。在當前污染物排放強度相對比較高的態勢下,一旦出現相對比較長時間的高濕、逆溫等極端條件的時候,整個區域環境容量會進一步減少一半以上,就會誘發大范圍的重污染過程。
第三,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氣氧化性偏強,這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監測結果表明,這個區域里PM2.5濃度和占比都在顯著下降。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大氣的氧化性總體上處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區二次轉化速率提升。
第四,這個區域大氣污染區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邊地區處于同一個空氣流場當中,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是有非常明顯的特征。重污染期間,污染物主要沿著西南、東南和偏東通道的向北京傳輸,區域傳輸的平均貢獻可以達到45%,個別的污染過程里,甚至還會到70%左右。
剛才提到了春節期間,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出現了重污染天氣過程,實際上也正好印證了上述的研究結果和研究的結論。
首先在污染排放方面,受到了春節假期和疫情管控的影響,整個區域內機動車的排放是顯著下降的,但是還有大量不可中斷工序,電力、鋼鐵、玻璃、石化這些重點行業,實際的排放變化不大;另外還有民用采暖在這個期間排放還有所增加。綜合分析下來看,區域當中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這四類污染物,在總的排放量跟春節前比分別減少17%、10%、46%和26%。
在氣象條件方面,我們也看到北京和周邊地區出現過長時間的高濕、靜穩、逆溫不利氣象條件,根據國家氣象中心分析的結果,首先是高濕,主要受來自東南海上水氣輸送,春節期間北京相對濕度58%,是近十年同期最高,特別在重污染過程當中濕度超過80%。第二是靜穩,風速每秒1.7米。第三是逆溫,混合層的高度小于900米,重污染過程當中甚至小于300米。整個氣象條件變差,造成綜合結果是整個區域環境容量總體減少了1/3左右,特別是北京南部的減少幅度達到了50%左右。
在化學轉化方面,高濕條件下的污染物二次轉化程度上升,北京和周邊PM2.5二次組份的比例為60%,部分重污染時段達到70%以上。
這個過程期間,污染物還出現沿偏東和西南通道,傳輸到太行山,燕山交界的地方并且有所滯留,加上北京的排放和二次轉化,導致北京出現了兩次各三天的重污染。
總體來看,區域污染物排放量雖然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不足以抵消特定氣象條件下環境容量的大幅度縮減,從而導致出現較長時間的重污染過程。
劉炳江:藍天保衛戰以來確實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取得明顯成效,這個有目共睹。但是這些目標都是階段性的,全國所有城市PM2.5濃度都達到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明確地說,藍天保衛戰還會繼續打下去,升級版的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也在制定之中。
我們現在已經啟動了“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專項規劃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引領,認真謀劃“十四五”期間,也就是未來五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具體來說,在目標設定方面,我們會延續《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思路,主要圍繞著空氣質量改善和主要污染物減排量方面來設計目標,既突出空氣質量改善為核心,滿足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要求的空氣質量發生根本性轉變的要求進行對接。同時,近幾年臭氧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所以在規劃中會針對臭氧的兩項前體物VOCs和氮氧化物設計減排目標。
在重點舉措方面,針對現在“十四五”正處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的主要特點,我國正在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以及可能面臨的更為復雜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等情況,科學合理設置工作任務:一是進一步突出重點管控的空間、時段、行業領域和污染物,加強PM2.5與O3協同控制;二是積極推進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優化,特別是對工業爐窯和VOCs綜合治理提出了專門要求;三是進一步研究完善“十四五”期間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范圍,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四是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推進大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劉炳江:河北省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明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表述清楚,主要是多年來持續的治本、治標措施的效果體現。
現在我們心目中,河北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是優等生,走在全國前列。我還記得非常清楚,2016年12月份,河北石家莊周邊持續發生了20多天的重度污染天氣,空氣污染已經衍生成了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所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了一個省政府文件,出臺了18個專項方案,從2013年一直到2019年,河北淘汰和化解了鋼鐵過剩產能近1億噸,這個數據是驚人的,平板玻璃、焦炭、水泥淘汰量也比較大,在散亂污企業和集群整治方面,河北也走在前列,大家可以到廊坊文安人造板企業集群去看一看,也可以到滄州的鑄造企業集群去看看,現在已經成為了全國的樣板,很多地方都在參觀學習。
河北把化解過剩產能作為治本之策,把壓煤治污作為主控方向,把聯防聯控作為殺手锏。壓煤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大力推動平原地區農村散煤治理,4萬多臺中小燃煤鍋爐全部關停。
河北的煤炭從2013年最高的3.2億噸降到了2019年的2.6億噸,從天然氣消耗量來看,2013年消耗量為56億立方米,2019年約160億立方米,大家可以看到河北天然氣增量在全國是非常大的,而且河北天然氣的增量,除了城鎮化以外,基本上都用來替代煤炭,通過增氣減煤大氣環境效益是非常大的。
這么多的治本之策放在那兒,一定會發生減排效果,一定會改善空氣質量。在聯防聯控河北也是樹立了全國標桿,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水平也是全國領先的,在預測到重污染天氣時,采取的應急減排措施卓有成效的。
河北已經提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現在省委政府自我加壓,省委書記親自部署,親自布置,親自督辦、謀劃,全省上下形成了省之大事,全省上下一條心在做,我預計今年河北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對河北同志付出的艱辛辛苦點贊,謝謝。
劉炳江:近年來,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一直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一方面好評如潮,另一方面爭論、質疑的聲音也從未停止,是近幾年大氣污染治理最難推進的工作之一。農村散煤不經過任何處理,燒一噸煤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電廠的十幾倍,實踐證明,清潔取暖煤改氣、煤改電是發達國家改善空氣質量必由之路。在我國,煤改氣、煤改電首先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推進,逐步擴展到汾渭平原,從2個城市到12個城市,到現在覆蓋了兩區域39個城市。
在清潔取暖推進過程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冬季氣溫不同,有的省份以煤改氣為主,有的省份以煤改電為主,還有生物質集中利用等方式,城市及周邊更多是靠熱電廠管網延伸進行散煤治理。經過評估,煤改氣、煤改電對PM2.5下降的貢獻率達到1/3以上,環境效益明顯。
對于煤改氣、煤改電,中央財政大力支持,各地也給了很大支持,主要體現在補貼上。不考慮環境效益,清潔取暖成本確實要比散煤取暖高,目前是按照原來燒煤與燒氣和用電基本相當的原則進行補貼。正如你所說,很多人懷疑,一旦財政補貼取消,可能會“返煤”。在這我強調一下。
第一,生活習慣是要靠培育的。原來農村居民冬天燒煤,煙燒火燎,室內PM2.5天天都在2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上。我們下去調研發現,用上清潔能源之后,農民生活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二,補貼也不會輕易的退坡。前幾年中央資金主要補貼建設,去年開始,在大氣污染專項中財政部已經拿出一部分錢,給煤改氣、煤改電進行運營補貼,一些省份已經宣布了要持續補貼,不會輕易退坡。
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散煤清零,這是剛性的任務,下一步,我們會堅定不移持續推進,確保2020年采暖季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平原地區農村散煤基本清零。
賀克斌:謝謝您的提問。第一個是大氣攻關項目,這個項目已經實施了三年,在項目的開始,整個項目設立了4個大的專題,28個課題,緊緊圍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的大氣重污染的成因,重點行業和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技術,以及居民健康防護等這些熱點和難點的問題開展攻關。應該說支撐了區域空氣質量的改善,同時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分析,也是貫穿整個項目的始終。
首先介紹一下在社會效益方面,攻關項目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基于基礎數據分析,建立了健康和效益的評估模型,采用了流行病學和試驗組學的技術,定量的評估了大氣顆粒物污染的健康影響,以及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對人群健康效益的影響。
第二,對地方政府和公眾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攻關項目開展了“一市一策”的跟蹤研究,切實解決了地方政府在早期面臨的有想法沒辦法這樣的一些問題,有力支撐了“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的11個城市精準治污,科學治污。調查分析表明,公眾對空氣質量改善的滿意度是逐漸增加的。
第三,通過科學普及和宣傳報道,實現了科學家、媒體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引導了公眾科學的認知,普及大氣污染防治等科學知識,及時為公眾答疑解惑,提升了大家的藍天幸福感,這方面我們媒體也功不可沒。
經濟效益方面,也有三個方面的體現。
第一,攻關項目一開始就布置相關課題研究,構建減排和成本的評估模型。基于分析提出了成本最優的多污染物減排目標,以及行業和空間的分配方案。重點行業差異化管控和重污染天氣的應對措施,這方面剛才劉司長也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完成了經濟發展-能源結構-污染控制的情境設計,推動了基于費用效益評估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優化方案制定和實施。
第二,建立了重污染天氣全過程的應對技術體系,特別是基于環保績效提出差異化管控技術的要求,在減輕重污染天氣的同時,推動了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第三,通過實施聯合攻關,在科技領域,基礎研究和監測分析平臺等科研資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實現了科研設備和個人數據更高效的共享,進一步地避免了重復性的觀測和大型儀器重復性購置等問題。
第二個問題,您剛才提到疫情期間,國內外都有一些研究者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關于顆粒物和病毒之間關聯性的結果。從目前已經發表出來的結果來看,基本結論是在一些特定的密閉空間,比如說方艙醫院這些密閉空間,在大氣顆粒物,或者大氣氣溶膠,檢測出來一些陽性、弱陽性等結果。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在室外的大范圍敞開空間有關聯性的結果,國內外科學界基本共識也是這樣一個狀況,謝謝。
劉炳江:今年大氣污染治理和去年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夏天要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主要是針對臭氧濃度逐漸上升的問題,文件我們現在正在征求意見,會盡快下發。具體工作剛剛我已經介紹過了。
對于PM2.5污染,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推動這幾大措施,我稍微點一下。第一,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已經明確要求的各地要完成產業結構調整的量,今年要做完。
第二是散煤,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農村散煤治理也有量的要求。
第三是鋼鐵超低排放,重點地區60%產能今年力爭要完成。
第四是公轉鐵,三百多條鐵路專線要建成。
第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藍天保衛戰要淘汰國三及以下的營運柴油貨車,已經有任務要求。
第六,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發生的時候,針對夏季的臭氧有措施,針對秋冬季PM2.5也有措施。
為什么黃部長說要重點對蘇皖魯豫地區重點地區,納入到管控里面呢?
這些年來的大氣污染治理經驗表明,要想區域性的改善空氣質量,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至關重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已經建立了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蘇皖魯豫恰恰是長三角和京津冀周邊兩大大氣治理重點區域的連接帶,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周邊地區著力解決的問題都卓有成效,蘇皖魯豫大約20多個城市空氣污染顯示出來了。這是綜合考量評估了該區域污染程度、區位特點、基礎排放、治理進程等因素所作出的重要決定。
從區位特點上看,該地區污染有區域性特征且會對兩大重點區域產生影響。一方面該地區各城市大氣污染物濃度年際和月際變化特征相近,重污染天氣過程高度一致,具有典型的區域性污染特征。另一方面該地區緊鄰“2+26”城市和長三角地區,與兩大重點區域間存在明顯的傳輸影響。
從污染程度看,蘇皖魯豫交界地區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呈現顯著的復合型污染特征。秋冬季PM2.5污染嚴重,夏季O3污染突出。2019年,22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已經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接近。O3濃度近年來呈逐年惡化趨勢。
從基礎排放上看,該地區結構性問題突出,基礎排放量大。產業結構方面,該地區集中了近8000萬噸鋼鐵、4000萬噸焦化、1.4億噸水泥、1.1億噸石化產能。能源結構方面,區域煤炭總消費量達到3.2億噸,單位面積煤炭消耗強度同“2+26”城市相當,半數城市耗煤量超過1000萬噸。運輸結構方面,區域物流業發達,但以公路運輸為主,鐵路貨運量不到7%,柴油貨車240多萬輛,與“2+26”城市數量相當(300萬輛)。用地結構方面,道路揚塵、礦山開采揚塵管理不到位,平均降塵量遠超長三角地區。這些結構性問題導致該地區大氣污染物基礎排放量大,治理難度高。
從管理上看,該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成為大氣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管的洼地。部分城市尚未系統組織開展排放源清單編制和污染來源解析工作,部分城市對企業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監管不到位等。
綜合以上因素,我們今年將推動蘇皖魯豫交界地區22個城市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一方面要齊抓共管,統一行動,形成強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強弱項,補短板,提升治理水平,加大治理力度。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空氣質量的加速改善。
劉友賓:按照部署,去年全面啟動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順利完成對上海、福建、海南、重慶、甘肅、青海等6個省(市)和中國五礦、中國化工等兩家中央企業的督察進駐。
經批準,5月8日至12日,各督察組對督察對象進行了反饋。結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此次反饋采取書面形式,點對點向被督察對象移交督察報告、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清單及案卷,并同步向社會公開督察報告主要內容。
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有關要求,我們將加強與被督察對象工作對接,督促指導其在30個工作日內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按程序上報,并加強整改調度和重點整改任務盯辦,對問題咬住不放、一盯到底,督促被督察對象整改工作落實到位,取得實效。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將按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歡迎媒體朋友們屆時予以關注。
今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結合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工作的實際情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安排部署,繼續推進第二輪例行督察;同時,還將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領域不定期開展專項督察;繼續以暗查暗訪方式拍攝制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持續傳導壓力,推進督察整改,不斷推進精準督察、科學督察和依法督察。
劉炳江:4月期間東北地區確實發生了長時間大范圍空氣重污染過程,多個城市出現空氣質量爆表,輿論也是不停的反映這個問題。
其實東北的秸稈焚燒年年有,但是今年集中在4月份,大約是4月的13號-19號期間尤其明顯。從衛星監控數據來看,共2600多個秸稈焚燒火點,較去年同期增加8倍。
今年突然大范圍長時間的爆表,與天氣條件也有關系。2019年冬到2020年春,東北地區降雪出現時間早、次數多、積雪厚;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員、車輛出入受限,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上漲,都對秸稈還田離田造成了不利影響。4月準備春播時,當地氣象部門預報,馬上又要有一場大雪,在非常短的窗口期,大家突然集中焚燒,正好又趕上靜穩,非常不利的氣象條件,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這種情況剛有苗頭的時候,我們聯系地方環保部門,跟所有爆表城市的市領導打了電話,了解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地方反映今年的雨雪比較多,加上疫情的影響,部分秸稈沒有離田,有點滯后。生態環境部也由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牽頭的工作組,到吉林和黑龍江調查核實情況,核實結果向地方反饋。
秸稈焚燒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能說地方不努力,地方也花了大價錢,投資也不少,但是現實是秸稈量太大,一些秸稈缺少出路。
要解決秸稈問題,要堅持疏堵結合,關鍵是要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大家把秸稈利用起來,各種還田,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等等,但是這個路還很長,我們調查以后,部分省市秸稈綜合利用率只有40%幾,好的70%幾、80%幾。但秸稈產生量太大,即使這個百分比下,仍有更長的路要走。不可能一步到位,把秸稈利用率達到百分之百,又有農耕生產期限限制,要統籌農耕,統籌環保這個事。
同時也要加強秸稈禁燒管控,通過衛星遙感等監控手段,嚴格實施網格長制度,落實各級政府及部門責任,通過禁燒促進利用。在仍然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建議地方農業、環保還有氣象部門要加密會商,抓住窗口期,組織有序科學的焚燒。從長期來看,還是要靠秸稈的綜合利用。
劉炳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生態環境部承擔9項約束性指標,其中7項已經提前1年完成,1項已達到時序進度,還有1項優良天數比率指標未達到2019年度目標要求。主要原因是,去年7-9月,我國華東、華北、華中等地區多個省份遇到了持續3個月的高溫熱浪、干旱少雨的極端天氣條件,導致O3濃度大幅上升,拉低了優良天數比率。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勝之年,我們有信心把各項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
按照《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2019年1月1日起,全國所有空氣質量監測站點,按照實際監測狀態,對外發布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數據,對空氣質量進行評價。這同過去的折算成標況狀態有一定差距,優良天數比率實況狀態下比標況狀態下大約高4-5個百分點。但是無論實況狀態還是標況狀態,2020年比2015年優良天數比率均要提高3.3個百分點,這個任務不會變。
來源 | 生態環境部
原標題 | 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123456
0477-385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