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個機會給大家做一個匯報交流。我本人做傳統化工,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學校學科的發展和新的需求,尤其是在綠電綠氫方面有一些思考,今天帶來這樣一個題目供批評指正。作為我們國家來講,從去年開始密集部署了在“雙碳”方面的堅定發展方向,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碳達峰很容易理解,我們國家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最高值,這個很明確,但是碳中和它是一個綜合概念,它里面用的不是完全的一個二氧化碳,而是一個溫室氣體。對于我們來講,除了我們直接關注的二氧化碳之外,甲烷、氧化亞氮、含氟化合物,都是非常著名的溫室氣體。別的且不說,甲烷跟我們能源行業密切相關,隨著我們能源結構的調整,我們對甲烷的用量或者天然氣的用量會大大增加,這個過程中甲烷不可避免會有一些排放。未來碳中和,我們不僅要中和100多億噸的二氧化碳,還必須去關注甲烷的排放和收集。如果大家關注的話,今年10月份我們國家已經加入了國際甲烷組織,主要關注未來甲烷在溫室氣體中的作用。這些數據列舉了我們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強度、能源消耗結構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和強度幾方面的數字。這些數據很多,我只是想從這些數字的背后,看看能不能做一些分析和判斷,這個分析和判斷是對未來我們對國家能源結構性調整的變化、對二氧化碳的一些處置,以及我們如何通過氫和電可以互換來改變這些結構,來做一些基本分析。我們把這個表分解一下,通過這些數字可以看出一些我們自己的理解,但不一定準確,因為我們不能脫離了國民經濟發展,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美好來談“雙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一方面在大談“雙碳”,但是國家領導層已經特別提到,我們也不能搞“雙碳運動”,那是因為我們第一個判斷“雙碳”的重要前提,還是經濟發展。這兩組數字告訴我們,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尤其對于我們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必然要保持較高的經濟發展速度或者說GDP的增長率不能很快地降到一定的數值。當然,我們隨著基數的增加會慢慢放緩,但是我們仍然要有5%左右的GDP增長。大家知道,推動GDP增長的內動力或者說一個重要的動力就是能源,這是一個必然的關聯關系。從這個意義講,不管我們用什么能源,經濟發展的前提就是要消耗能源,因此我們能源總量的消耗是不可逆轉的。在未來5到10年,我們每年折算成標煤的話,每年還有1億噸標煤的增量,也就是說在達峰之前甚至達峰以后能源消耗總量速度并不會放緩。這里談到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就是我們的“雙控”,這也許超出一個學術或者技術層面,它是綜合的。其實“雙控”對能源消耗總和、能源消耗強度的控制,從“雙碳”目標來講我們必須關注,但是這個前提一定是全國“一盤棋”,不能簡單區域化、企業化,到處“一刀切”,切完了以后不行就給你拉閘限電或者一周給你幾天、一周幾小時,這種簡單的做法跟我們很多大規模連續化運行的流程工業不相配,因為我們的流程工業就是要穩定。第二個判斷,氫能一定是未來,但是它還需要一定的沉淀、需要一定的積淀。這個積淀和誘導的過程中,我們為實現“雙碳”目標最直接可以做的就是節能減排。現在任何一個大的能耗過程或者二氧化碳排放大戶,都是流程工業為主,這個過程中,大家看這個能源消耗強度的下降幅度,在未來10年還要保持跟現在一樣,百分之十幾的下降速度。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要利用各種可能的手段,無論是純技術、純裝備,還是管理來實現節能減排,這是我們當前第一步最直接的選擇或者最容易做到的。我是搞化工的,我們也歸納了一下,對于任何一個從事有可能跟能耗和二氧化碳相關的企業,我覺得只要有可能,都要通過我們的核心裝備、材料、介質,甚至是一些外場技術的協同,通過這些手段直接來實現節能減排,這是我們可能最現實或者最快捷的一種方式。舉一個例子,作為搞石油的,這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但是隨著“雙碳”的到來,石油從產品能源要往化學材料轉移,從資源利用來講我們要“吃干榨盡”,所有這些過程,包括我們未來面臨的氫氣、二氧化碳、中小分子都會涉及到這種小分子氣體,而這在我們化工過程里是最頭疼、最難的分離需求。這里有一篇美國人四五年前寫的文章,改變世界未來的七大分離技術,其中有3項技術都是跟我們這個體系相關,直接節能減排可能仍然是我們的重要法寶。第三個判斷,剛剛很多專家提到,碳達峰、碳中和是能源結構的根本性調整。這件事情對我們國家來講尤為困難。這個數字的基本規律和構架趨勢不會有大的問題。在未來能耗每年還會增加的前提下,我們的能源結構是在拼命調整。比方說煤,現在占比剛剛不到60%,在未來5到10年仍然還會占到一半左右。這只是能源結構的比例。從絕對值看,近5年28億噸左右幾乎沒有變,只是到2030年之前可能會有小幅下降。石油這么多年比例基本沒有變,就是17%、18%,但是它的絕對值依然還有上升空間,2030年至少達到11億噸左右。還有天然氣,天然氣在三個化石能源中應該是增長最快的,因為天然氣是一個碳4個氫,比院士講的氮氫3的氫含量還高,也是一個負氫的介質,盡管還有碳,但畢竟碳的含量比較低,所以它還會呈一定的上升,無論是相對值,還是絕對值。從這個角度來講,2030年三大化石能源仍然會占到75%,我們仰仗的非化石能源,像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在結構里面是有快速增長,但是大概也只是占到25%。能源結構在調整,但我們可能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都還要仰仗煤、油、氣。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怎么考慮氫能以及很多產品與技術的布局?這個前提和背景我們需要有充分的考慮。換句話說,氫能現在處在一個發展的積累期,這個積累期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第四個,二氧化碳的絕對排放值,大概到2030年在105億噸左右。這么多的二氧化碳,我們在未來40年之內要找到解決方案。因為如果把110噸二氧化碳分解來看,電力還是最高,占到40%以上,加上工業差不多78%左右,因為交通和建筑各占10%,這是大家比較公認的數據。這么大量跟工業、電力相關的二氧化碳,我們怎么來處置?如果再分解一下,工業的37噸,鋼鐵、化工等等我不展開講了。針對這么大量的二氧化碳,我們一定要找到出路。也有專家可能對它有不同的異議,但是我們在2030年以后要找到大規模利用二氧化碳的方式。這里有兩大類方案,一個是物理方法,我們可以驅油,可以埋在巖水層,當然,不管有多大爭議,這肯定是一個最直接的手段。同時,各種化學利用二氧化碳加氫都可以大顯身手,但是那個量對消除這幾十億噸二氧化碳來講,那是杯水車薪。當然,再小也是貢獻,各種化學利用二氧化碳的產品和過程都會得到足夠的重視。這里還有一個二氧化碳的排放強度,我剛才反復強調,我們經濟只要發展,就需要能量,但是我們的能量結構可以調整。這個過程中靠什么調整?就是要靠未來綠電和由綠電和綠氫構成的二次能源的重要的互聯網,來為減排二氧化碳做出貢獻。同樣消耗能量,我用的是綠電和綠氫,而不是傳統的化石能源。今天主題是氫,我主要講一下以氫為主的一些理解。氫氣作為能源有很多的好處,我想在這里聲明一下,氫氣作為能源,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東西,不是一個新東西。我們石油化工在七八十年前大力發展催化加氫過程,就是把氫氣加到汽油、柴油、煤油里面去,達到一定的氫碳比和氫含量,來滿足汽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的要求,它不是一種制氫、加氫和用氫嗎?這個過程包含了制氫、儲氫、化學儲氫、用氫全有,只是用的不是燃料電池,用的是汽油發動機、柴油發動機,到現在依然這樣。從這個來講,氫氣作為一種能源加到化學品、加到油品,已經七八十年,如果追溯到德國煤加氫都快100年了。但是今天我想說的,跟燃料電池相關的氫產業鏈可能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這個圖是我在香港上市的一個公司,跟日本株式會社旗下一個專門做燃料電池電池的機構合作,“吐血”畫了這一張圖,以燃料電池為核心,對氫能產業鏈做了一個歸納。左上角各種制氫、儲氫、運氫,到最直接的加氫站,最后核心的是以燃料電池系統為主的產業鏈到各種應用場景。這里特別標注了一些,在我們國家有很好的積累,但是很多還只處在一些示范,甚至是剛剛研發的階段。標注紅色的目前幾乎依靠進口,稍微淡一點的是小規模生產,但是性能差距還比較大。黃一點的可以小規模生產并應用。藍色的和綠色的意味著我們已經跟國際上沒有什么差距。基于這樣一個說明,我把這個圖稍微分解一下。左上角剛才很多院士提到,我不展開講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大制氫技術,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制氫,還是產副產氫、電解水制氫、生物制氫,都是比較淡的顏色,也就是說我們都有相應的技術,馬上可用,只不過電解水制氫可能需要嘗試大規模連續化運行,畢竟現在我們很多示范工程跟我們工業上兩三千萬噸用氫規模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儲氫和運氫剛才院士也講過,我不重復了,最后直接到加氫站,不同規模加氫站的投資可能有一些差別。跟加氫站相關的很多設備并不完全可靠,氫氣壓縮和加注設備、高壓儲氫設備、制氫設備等方面我們有一些材料和關鍵裝備還依靠進口。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簡單制氫和加氫站方面都完全自主,這方面我們還有弱項,還有進一步提高的地方。再一個是燃料電池系統。這里邊還有一系列的輔助系統,包括供氫子系統、氫氣循環泵、空壓機、控制系統等等,其中有部分技術我們沒有掌握。沒有全鏈條的掌握,導致我們在氫氣循環泵、控制系統、標準化系統方面和別人有一些差距。燃料電池堆差距就更大一些。很高興今天聽到我們在燃料電池堆,核心膜電極、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雖然我們在這些方面不需要依靠進口,但這些核心的材料、裝備還需要繼續攻關,因為我們還有差距。燃料電池不僅可以應用在常規的交通領域,還可以用在工程應用,包括特種工程車輛、無人機,還有分布式發電和熱電聯供系統等等。總體來講,以燃料電池為主的氫能產業鏈還任重道遠。氫能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客觀來說,在短期內我們還不能完全寄托在全綠氫上,即使美國也沒有純綠氫。2025年是仰仗中東和沙特,中東天然氣比較便宜,以天然氣制氫為主+CCUS,可以把每公斤氫降到1.2美元,同時借助已有的油氣田、氣田大規模封存二氧化碳。我國的煤制氫依然會持續一段時間,畢竟我們的能源結構所帶來對煤的慣性依賴還很大,煤制氫+CCUS是我們短時間內解決快速增長的用氫需求的途徑。從長遠來看,我們可能還是會選擇電解水制氫。不管怎么說,2060年我們要實現碳中和,沒有氫是不行的。我的估計比較保守,到2050年我們氫能可以占到10%以上,產業鏈產值會超過10萬億,其中包括加氫站、燃料電池、固定式電源/電站。我們很關注綠電和綠氫怎么快速重構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接下來我簡單匯報一下幾個進展。第一個是冶金。這么多年來,我們煉鋼還是用比較傳統的長流程。但現在的趨勢是以電弧爐和輕機關聯體為主的短流程,這個工藝在歐盟和美國已經超過了50%以上,所以我們又落后了一大步。如果把長流程變成短流程,我們可以減排二氧化碳70%以上。利用煉鋼等化工過程的一些附產氣體,通過化學化工的催化變換,把里面的二氧化碳、甲烷轉化成一氧化碳和氫,利用一氧化碳和氫替代傳統煉鋼用的膠。預處理、催化反應,變成還原氣等基本都是化工過程,把傳統的煉鋼變成準化工過程,這樣可以大大地減排二氧化碳。利用這個技術,我們已經在陜西組建起來一個30萬噸的清潔還原鐵,并且已經投產,現在正在試運行。這里最核心的一步,就是把很多各種附產氣通過化工轉換變成還原氣替代膠,其中的核心反應就是,把一氧化碳和氫里面的氮和氫用掉,來供煉鋼。第二個是傳統石油化工。石油化工也有一些過程,比如很重要的過程是蒸汽電解生產3C,這是我們現在放量最快的。傳統的過程都是靠加熱爐,靠燒天然氣、燒油,然后每噸產品大概需要燒半噸多的化石燃料,最后都變成二氧化碳。如果在電價合理的前提下,用綠電來替代這些化石燃料,就可以大大減排。這是有可能的,但是需要一個大的突破,就是把傳統的加熱爐變成新的電磁供熱。電磁供熱是一種快速傳感方式,需要一些關鍵的設備和催化劑實現,對傳統的過程進行重構。我們得出的初步結果顯示,耗電量大概1000—1500度,還是比較喜人的。現在我們在做一個1萬噸示范裝置,如果可行,這將是一個新的路線。最后一點就是煤化工。合成氨是一個重要的傳統化工過程。傳統合成氨都是用煤、石油氣,最后變成一氧化碳和氫,利用里面的氫最后去做氨。我們現在提出來用電、水和煙氣來沖破這個過程。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煙氣通過變壓氣負分離,分離為氮氣和二氧化碳,氫氣加氮變成合成氨,氨加二氧化碳變成尿素。剛才提到,氨也可以作為一個高含氫的能源,當然這個可能需要考慮氮加氫反應是一個高能耗過程,因為氮和氫的結合很難。反過來氮和氫燃燒的時候再把它放出來也很難,因為這個過程需要算一個能量平衡的總賬。我們在寧夏寧東基地建一個1萬噸的電氫氨示范裝置,想把這個工藝流程打通,關鍵就是電解水制氫加上電氨,最后來做綠色尿素,這樣不但過程沒有二氧化碳排放,我們還消耗二氧化碳,生產尿素變成了一個綠色的二氧化碳轉化利用的一個過程。
編輯:氫氫我心 校對:風氫揚 審核:氫云小仙女
來源:UNDP